这段时间写白话文遇到一个还原本调的问题。

  通常日常口语时,一句话中采用所表达具备明确界限的“词块”(暂且如此称谓)来进行句内分隔,该词块中其中一个字读本调时,其前均产生前变调,其后均产生后变调(或轻声);这种普遍情况下,通过适当训练,还原本调难度不大(变调混同者除外)。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变调模式,是词块末音,一般情况为本调时依然变调,甚至跨越了句(如引述他人话语时句末的 tàⁿ);这种情况稍加注意也容易还原本调。

  当句内出现助词 liáu; tit; tio̍h 等时,该助词是否变调,甚至能表达不同语义。最明显的是 tio̍h,正常情况下变调无特殊含义,当其不变调时表示后续事物超出正常范围或超越所限制范围;也因而,此前译文中我采用单独写 tioh 来表示这种情况(即前后配合时需变调而回复本调),但此做法对于某些前变调会依据后音决定是否变调的人群来说,会产生误解;故此,以下例句采用 ⁎ 符号置于该音之末表示其读本调。

  • Uá nueh-tio̍h che̍k-peh-ngṳ̂n. 句义:我捡到一百块钱。
  • Uá nueh-tio̍h⁎ che̍k-peh-ngṳ̂n. 句义:我居然捡到一百块钱。(暗含比其他人捡得更多的意思)

  对于上述这种情况,还原本调难度稍微增加一些。